北斗脊梁| 王飞雪:信号“守护者”,他让北斗在强电磁干扰下依然“稳如泰山

2025-04-28 17:43


 

 



2007年4月,

一颗北斗二号试验卫星

在太空中突然“失声”。

地面测控站内警报频响,

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揭示着残酷现实

——卫星信号被复杂的强电磁干扰吞噬

价值数亿元的航天工程危在旦夕。

 

彼时,

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普遍认为,

中国在这一技术困局中至少需要十年才能破冰。

然而,

一位身着旧军装、眼里布满血丝的科学家,

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发起了一场

与时间的生死竞速。

三个月后,

他交出的不仅是一份“抗干扰载荷”技术方案

更是一份让北斗信号从此

电磁迷雾中“岿然不动”的答案。

 

他叫王飞雪

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的“信号守护者”,

一个用自主创新改写全球卫星导航规则的人。

 

 

 

01

从“毛头小伙”到“北斗少帅”

 

 

1971年,王飞雪教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1988年,成绩优异的他本可保送北京大学,却因少年时目睹国庆阅兵中“银河”巨型计算机的震撼,毅然选择国防科技大学,投身国防科技事业。他以全院第一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,并选择国家最急需的“精确制导”方向攻读博士,自此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下不解之缘。

 

1995年,北斗系统建设遭遇重大技术瓶颈——信号快速捕获难题。国内专家历经十年未果,24岁的王飞雪与两位同学提出“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”。面对质疑,他们用3年时间在10平米的仓库中攻克难关,打破国外技术封锁,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这一战,让“毛头小伙”王飞雪声名鹊起,成为北斗领域的“破局者”。


 

 

 

02

强电磁干扰下的3个月“生死时速”

 

 

2007年4月,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遭遇复杂强电磁干扰,与地面失联。若3个月内无法解决,数十颗后续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,国家面临数十亿元损失。当时,多数专家主张“躲避”干扰,但王飞雪教授力排众议,提出“抗干扰”方案:“躲只能治标,抗才能治本!”。

 

他率领团队吃住在实验室,通宵达旦。困了用凉水冲头,饿了啃方便面,甚至大年三十也未归家。最终,他们仅用3个月研发出超强抗干扰卫星载荷,将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,成功化解危机。这一突破不仅避免巨额损失,更让北斗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“稳如泰山”,成为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的里程碑式成。

 

 

 

03

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:技术创新的中国智慧

 

 

王飞雪教授的贡献远不止于此。他主导的“全数字快捕”技术,使北斗用户机体积从背包大小缩小至手机尺寸,广泛应用于边防巡逻、抗震救灾等领域。2006年,他推动北斗一号系统升级,终端功耗降低一半、抗干扰性能翻倍,带动北斗短消息服务效能跃升。

 

面对国际竞争,他带领团队攻克导航信号设计、高精度测距等核心技术,研制出全球首款兼容北斗、GPS、Galileo、GLONASS四系统的导航接收机。2015年,北斗全球系统首颗试验卫星成功发射,其团队承担的星载设备在高精度、抗辐照等性能上再获突破,为北斗全球组网奠定基础。

 

 

 

 

04

“北斗精神”的践行者:团队与使命

 

 

从3人小组到300多人的“国家队”,王飞雪教授始终强调团队力量。2012年北斗团队首次报奖时,他主动让出荣誉,优先推荐年轻人。他常年携带行军床和行李箱,一年出差200天,试验场成了第二个家。

 

面对国际频率争夺战,他带领团队为中欧北斗-伽利略谈判提供技术支撑,最终促成频率共用协议,捍卫国家电磁频谱主权。俄罗斯导航论坛将北斗排名提升至全球第二时,他立下誓言:“下一个目标就是拿第一!”。

 

 

结缘北斗30年,

王飞雪教授以“舍我其谁”的血性,

将中国卫星导航从“受制于人”

推向“自主可控”。

他带领团队攻克50余项关键技术,

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,

荣立二等功2次

被誉“北斗少帅”

 

核心技术买不来,唯有自主创新。”

这位信号“守护者”用毕生坚守,

让北斗之光穿透电磁迷雾,

照亮大国航程。

正如他所言:

“我们不仅要建自己的北斗,

更要建世界最好的北斗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