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北斗人物
|徐颖
2020年,
当北斗三号最后一颗
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时,
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
独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。
这一里程碑的背后,
离不开一群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坚持。
其中一位“80后”科学家尤为引人注目
——她以脱口秀式的科普演讲走红网络,
被网友称为“北斗女神”;
她主导的导航增强技术
将定位精度从米级压缩至厘米级,
被誉为“用数学公式改写北斗精度的人”。
她,
就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
导航技术研究室副主任、研究员
——徐颖。
01 天才少女:从“跳级生”到北斗科学家
1983年,徐颖出生于四川仁寿县的一个书香家庭。母亲是数学教师,父亲是工程师,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她早早展现出科学天赋:4岁上小学,16岁考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,20岁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硕博连读,主攻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。
2006年,导师的北斗二号接收机课题让她第一次接触卫星导航。彼时的北斗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,技术瓶颈重重。徐颖在博士期间攻克了高动态信号快速捕获与精密跟踪的难题,其研究成果为北斗信号增强奠定了理论基础。2009年博士毕业后,她放弃企业高薪,选择加入中科院光电研究院,投身北斗工程一线。
02 改写北斗精度:从米级到厘米级的“魔术”
徐颖的科研生涯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:如何让北斗更精准、更可靠。她主导的三大技术突破,彻底改写了中国卫星导航的精度极限。
低轨卫星增强试验:0.01米的测距精度
传统卫星导航受地球曲率与电离层干扰影响,定位误差通常在米级。2018年,徐颖团队完成中国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,通过动态补偿算法,将测距精度提升至0.01米(即1厘米),这一成果被鉴定为“国内领先水平”。该技术不仅大幅提升北斗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,还为自动驾驶、精准农业等场景提供了厘米级定位支持。
全源融合导航体系:打破技术孤岛
面对城市峡谷、隧道等信号遮蔽场景,徐颖提出“天基+空基+地基”一体化解决方案,并建成国内首个集成卫星导航、WiFi、视觉与惯性导航的综合试验场。该体系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算法,实现无间断高精度定位,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。
电离层监测网络:全球第二的精度
电离层扰动是卫星导航的“隐形杀手”。徐颖主导研制的北斗/GNSS电离层监测接收机,构建了中国最大的电离层闪烁监测网络。在国际GNSS服务组织(IGS)的评估中,该网络精度排名全球第二,为中国气象应急监测与全球空间天气预警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03 科研之外的“破圈者”:让北斗“润物细无声”
徐颖的贡献不仅限于实验室。2016年,她在中科院“SELF格致论道”讲坛上的一场演讲《来自星星的灯塔》,以幽默比喻引爆网络:
“若鲁滨逊用北斗漂流荒岛,不仅能定位,还能发短信求救——而GPS用户只能等奇迹。”
这个科普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次,被《人民日报》誉为“科普需要更多徐颖”。此后,她以“科普中国”形象大使的身份,用短视频、杂志专访等形式,将北斗技术融入公众生活场景:从手机导航到无人机播种,从地震救援到野生动物追踪。
04 打破偏见:科研没有性别,唯有热爱
徐颖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博士求职时,曾有企业面试官直言“女生不适合搞科研”,她当即反驳:“用性别判断科研能力,和用星座算命一样荒谬!”。如今,她以中科院最年轻博导的身份(32岁获聘),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,并坚持“因材施教”原则:
“科研只看能力,不分男女。男生能熬夜调代码,女生也能在算法设计上更细腻。”
05 荣誉与未来:大国重器上的“螺丝钉”
徐颖的成就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:
● 2018年 获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特等奖(排名第一)
● 2022年 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、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
● 2023年 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
面对荣誉,她谦称自己只是北斗系统“一颗螺丝钉”,并展望未来:
“北斗的应用应如空气般无处不在。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人用上北斗,更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技术的可靠与开放。”
徐颖的故事,
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响曲。
她用数学公式将北斗的
定位误差压缩至厘米级,
又以通俗语言让高深技术
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正如她所言:
“科学需要严谨,但传播科学需要温度。”
在北斗闪耀全球的星空中,
徐颖不仅是算法的“魔术师”,
更是一座连接科技与公众的灯塔。
E N D